协会介绍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是由依法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有关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抗疫风采>列表>详情

直击疫情

小科普丨焦虑恐慌?坐立不安?听权威专家教你正视焦虑

来源:泰康之家 作者:泰康之家 发布:2020-02-16 20:04

疫情频传,出现焦虑、恐慌的情绪

是否正常?

坐立不安、心慌胸闷怎么办?

普通民众如何心理疏解?

老年人尤其要注意什么?

经历过SARS是否有

好的经验可以分享?


泰康大健康讲堂第三讲完整视频


应对疫情,为公众解答最关心的问题,泰康保险集团开设“泰康大健康讲堂”,邀请全国医疗卫生界的专家现场访谈对话,讨论疫情防控、健康管理等话题。2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陆林,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旭东院长作客“泰康大健康讲堂”,就目前如何缓解新冠肺炎给民众带来的情绪焦虑等问题与大家分享。


Q
A
&

随着疫情不断深入,加上目前返工高峰期到来,广大网友以及各地的居民都有一系列的心理压力。在这么大的心理压力下,会产生一种临床上的症状叫做焦虑,那这种焦虑在普通人群当中会有哪些体征的反应?


陆林:这种焦虑反应是一种正常的反应,我们需要去努力进行调整。我们强调,这个焦虑情绪是人类天生的、应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应激反应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促使我们去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或者说我们采取一些方式来迎接这个风险,对抗这个被感染的风险。

所谓的焦虑,我们可能就是有一些不舒服的感觉,我们害怕自己是不是被感染了,我们提心吊胆,每天的生活会受影响,我们也会有一些躯体的症状,比如说我们感觉吃饭不香,或者注意力不能够集中,老想着这个新冠肺炎的事。甚至还有一些躯体的症状,比如说消化道不好,或者更严重的睡觉不好,有的人因此失眠,有的人因此睡不着觉,那这些都是焦虑的表现。

赵旭东:我们国家在自然灾害、大的疫情发生时开展心理救援是有历史了。上世纪90年代陆院士的医院派出了救援队对一次大型火灾进行了心理救援。抗击SARS是我国当时最大规模的一次由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学家参与的斗争,也是第一次让大众知道心理健康服务在重大公共事件当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有好几千位热情的心理服务人员,专业的、业余的都到了灾区,那一次是规模最大的。

这一次发生重大疫情,我们全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包括医学界的精神科医生,还有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开始了大规模的救援活动、心理援助。但是因为它有传染病的这种特征,不可能像四川大地震那样由这些热心肠的非医学的心理援助人员到现场,所以他们多数都是在外围对大众进行科普和宣传,进行心理安抚的工作。这个对稳定社会,对增进大家服从国家的法令,配合疫情管控,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们东方医院和上海浦东精神卫生中心,也就是同济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写了一本小册子,全国免费发送,就是讲这个“抗疫”当中怎么样安顿我们的心理,可以免费地下载。


Q
A
&
如果焦虑持续一段时间以后,比如说6个月,它就形成一种焦虑的状态,这就是一种慢性的焦虑,很多观众可能也熟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像这种重大创伤之后的一些心理阴影或者是心理上的这些负担,是不是需要更好地在早期做一些干预呢?

陆林:在这个疫情之下和在这个应激状态之下,我们要进行心理干预,越早干预越好,后遗症就越少。如果我们现在作为个体,没有调解我们焦虑的技巧,或者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或者我们专业人员没有帮助大家减少目前的焦虑状况、减少现在的应激反应,很多人在疫情之后他可能就变成一种应激障碍或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每次灾难之后这种创伤应激障碍发生率还是很高的,有百分之十几,还有最多的是百分之二十几、百分之三十几,所以这个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要为将来考虑,希望现在大家焦虑的情绪、焦虑的反应能够减轻,能够减少这个疫情灾难对我们的影响,那我们将来的后遗症就会少,我们将来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就少。因为我们既要考虑目前疫情的防控,也要考虑疫情之后我们的社会恢复,我们健康的保障,所以这个是非常非常有必要的。


Q
A
&
赵院长,从您在上海从事的心理健康工作的角度来看,有什么样的举措可以帮助普通群众消除焦虑,减缓焦虑?减少未来长期造成一个慢性的应激性反应,您这边有没有高招跟网友做一些分享?

赵旭东:具体的举措来讲,就是我们在个体层面要提供控制恐慌的一些硬核的科学普及的信息,让他们了解现在面临的威胁的性质。虽然病毒很多特性还没搞清楚,但要相信科学。第二,我们的政府发布的主流信息,对平定大家的恐慌情绪非常重要。现在党和政府都是及时地公布实际的疫情,还有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管控方面的进展,这个对控制大众过度恐慌是有很大的好处。恐慌有一部分是因为轻信谣言,各式各样不确切的信息产生了放大的效应,所以控制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从国家社会的层面,从你们这样大型企业的层面,像安排今天这样的活动就是非常重要,要安民心,就要让老百姓知道真实的情况,科学和政府方面的情况。

具体在个人层面,现在大规模的开展了全国心理热线、网络热线方面的服务,国家卫健委疾控局精神卫生处的领导都在带领全国的专业人员制定各式各样的规范,来普及一些应激的措施。然后再下来一个层面就是在病房里对待病人,还有社区里对待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提醒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善待这些受疫情波及地区人员的心理健康,做好他们的社会服务工作,这些都对安抚民心、控制焦虑非常有用。


Q
A
&
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没有一些要特别注意的东西?

陆林: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来说,有几个方面。有些老年人变得非常焦虑、非常恐慌,特别是家里或周围有新冠病毒肺炎感染者以后,他变得非常恐慌,这就是一种极度的焦虑、压力,应激的反应造成这种情况。老年人在心理上的这种承受力也要比年轻人脆弱一些,一个是因为容易感染,第二个他心理上相对来说要脆弱,第三个或者他不了解,或者身体上有基础疾病,他的防控不像青年人那样完备,所以容易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对老年人、儿童,还有其他一些特殊人群给予格外的关注,因为他们是这个疫情的易感人群。一个是要他们尽量的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如果需要去的话做好防护,我们强调戴上口罩,然后回来一定要做好卫生,然后跟人说话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养老机构的这些朋友,因为原来没有感染,所以这种防控非常重要。对老年人来说,他的免疫力下降,感染了再去救治就会更困难一点。因为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效药,大部分都是支持的治疗,支持的治疗就要靠我们自身的免疫力恢复,自身的免疫力能对抗病毒。但我们老年人的免疫力,心理的耐受力明显是脆弱的。

赵旭东:我想最重要的就是给老年人的信息要尽量地简化,要有连续性,这是他们处理信息的这种认知能力,跟他们的经历,成长的经历非常有关系。所以不要给他们太杂乱的信息,请他们要多注意主渠道、主流媒体的信息、政府的信息,要给他们简化,简单明了的这种,这个叫信息的优化。

第二个就是生活的稳定化、结构化。你们作为大型的健康服务企业,能够在科学的基础上遵照政府的法规,把这个传染的途径告诉大家,让他们注意生活上避免感染的机会,这个就是最大的一种保护。所以这个就是稳定化、结构化的意思,不要让他们经历太多的信息、太多的生活方式方面的变故,所以你们的养老机构,提供了很好的这种条件,我们非常地欣慰。

上海的情况确实是这样,这边的管控措施非常精细,对来自疫区的人员的安排非常周到,防备措施非常好。但是前天我也看到一些周边郊区的老人家又开始在街道上扎堆了,而且不戴口罩,这非常危险。所以工作人员苦口婆心,给他们做工作,一方面讲科学,一方面也讲国家的法律法规,要简明扼要地告诉他们遵守这些规矩的重要性,大多数人他还是听得进去的。


Q
A
&
对于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的关爱及关怀有没有什么样的建议?

陆林:他们的压力很大,也有很多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在早期,我们外援的医务人员还没有到的时候,武汉的这些医务人员面临着很大的压力,一个医生一天要接诊100多个发热的病人,我们很多的病人等了很长时间又看不上,所以病人他有情绪,他把那些情绪也发泄到医生的身上,这样给我们的医务人员造成压力也很大。那么这种心理上的压力,精神的压力,给医务人员带来很大的危害。直接的危害就是降低他的免疫力,让他增加感染的风险,降低他们救治病人的效率;还有可能损害我们医生的判断力,降低他们的救治效率,所以对他们的损害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希望一定要减少一线医务人员的、防疫人员的压力。

我们要从几个方面做,首先一线医务人员一定要有良好的防护措施,这个要想尽一切办法。第二是一线医务人员还要有正常的休息,每天要保证七八个小时的睡眠,他第二天才能精力充沛去工作。另外一个他要有人替班,工作一段时间要替下来,不能打疲劳战,也不能打消耗战,因为治病救人这个事情它还是靠技术,靠科学来做,不是拼。

还有我们希望社会和一线医务人员的家人给予支持,在困难的情况下打打电话,视频,支持医务人员去努力,但政府要做好基本的保障。还有病人也要给予理解,目前我们对病毒不了解,由此很多救治还是不太成功,但一线医务人员已经尽力了。希望我们病人和病人的家属能够理解。所以要采取一些综合措施。


Q
A
&
我们泰康保险集团旗下的泰康同济(武汉)医院目前已经支援当地“抗疫”工作,目前各地也派出医疗队驰援湖北,有一些什么样的实操方法可以减缓他们工作当中的一些压力?

赵旭东:一个是医疗队派到前线之前应该要做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训,我们上海东方医院是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批任命的国际救援队之一,所以在这方面,是配备了精神科的人员参加,在里边做队员。

培训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在生物医学的防护、生物医学的诊治之外,要重视跟病人的人际交流,建立很好的医患关系,减少风险,减少攻击性,减少摩擦、矛盾。另外一个是教他们抽空的时候就要做自我放松的训练,要会评判自己的情绪状态、认知功能方面有没有明显的下降、减损。

还有一个就是抽空的时候要跟自己的亲人,跟自己的同事、同学、领导,要在电话手机里边微信里边沟通疏泄。所以现在很多心理学的方法,其实不要把它复杂化、太专业,就是一定要入心入脑,简单明了地传达信息,感受到大家的温暖、支持、关怀,他们就可以很快地恢复战斗力了。保持战斗力是我们对前线的医护人员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不要让他们分心,不要让他们伤心。

我再补充一点,刚才讲的是出去之前要培训,让他们打有准备之仗,另外一个就是他们撤换下来之后要进行后续的心理康复方面的关怀。所以我就补充两点,一个是去之前要打预防针,要鼓士气要培训,然后接下来他们脱离前线以后,要继续关怀他们。还有就是刚才提到新生疾病,就是身体的疾病,因为心理创伤的因素,加重或者蔓延,或者是延长,这些是属于后段的。


Q
A
&
对于我们广大的网友、普通的群众,以及医护人员,有没有一些什么建议来对付后续可能会遇到的大众的情感方面的问题?

陆林:我们遇到这一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是一个重大的灾难,给我们身体、心理、国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或者说直接带来了损害。但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损害减到最小。

那么具体的几个原则,首先我们现在要让我们将来的心理更健康,我们现在要做到的,每天要有正常的生活规律。简单来说11点一定要睡觉,早晨不管上班不上班,六七点钟起床。

第二个方面,就是不管是在疫区还是被隔离在家,还是在其他的地方,每天要保持一定的体育锻炼。

第三个就是一天三餐要按时吃,你不能睡到12点起来然后三餐变成两餐,这会降低免疫力,也会给心理健康带来风险。

还有一个就是尽量保持平稳心态,减少负面信息的过度暴露,你每天看看政府的信息,看看这些数字,了解一下跟病毒有关的情况,这是有必要的。但如果看各种各样不确定的信息,甚至有些造谣的信息,每天十几个小时,对健康肯定是有影响。所以我们建议每天看跟疫情相关的信息不要超过1个小时,如果超过1个小时,长时间的话可能会影响健康。

还有的人每天担心自己被感染,不停地量体温,不停地洗手。我们也强调如果你在家待着的话,量体温每天早晚两次就可以了;洗手的话,从外面回家,或者接触什么东西,你洗手可以,总是频繁的反复的洗手,就可能成为强迫了。大家保持良好的习惯,保证心理健康,正常的生活、学习。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

赵旭东: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筹)院长。2003年领导昆明医科大学附一院,获得“全国抗击SARS斗争先进集体”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