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介绍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是由依法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有关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动态>详情

行业动态

医生多点执业:亟需走出浅薄化认知误区

来源:郭俊 原省级三甲医院副院长 作者:郭俊 原省级三甲医院副院长 发布:2016-06-08 17:38
鉴于中国独具特色的医生执业管理制度,医科生想要成为一名执业医师,首先得把自己变成医院的人。长期以来,中国公立医疗机构将这些身份定为“公家人”的医生视为固定资产。医院管理者以固定资产的思维,出於保值增值的考虑帮助医务人员成长。但也以对待生产工具的眼光,将医护人员物化,强调医务工作者处处以医院大局为重,让度个人的利益。

现在的医生,并没有在体制平台中兑现自己的价值,拿着微薄的收入,却做着强度、风险几乎超越其它一切行业的工作,且时不时地还要受着患者指责、辱骂、甚至砍杀。医生在这种扭曲的机制里,即便好好地为患者服务,医生价值却无法兑现。

截止目前,所谓“多点执业”这个概念,除了在中国当代医疗行业以外,尚未在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多点执业”不是“自由执业”,二者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目前业界对医生多点执业的热情和关注日益增加,但是浅薄与情绪化的见解又太多,不少言辞说得也比较玄乎些,所谈到的都是基本常识,并无怎么做的创见。作为医疗行业观察者,就是那些在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知道怎么说或怎么做的人。

但在浅薄化认知的时代,观察者如果对怎么解决问题的路径没什么印象的话,那又该怎么知道如何做?问题出在观察者多聚焦于当下和此时老套路的浅薄化思维,而缺少深入地思考问题,追本溯源的探索精神。大多数时候,不是正正经经地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是靠抨击体制弊端来博出位,还会觉得自身这种说法是“直抒胸臆”。

何为多点执业?

医改至今,虽未能有效变革医生的执业制度,却已唤醒了医生的意识。如今已有不少的医生走出原有的体制,虽然数量不大,但是可以看到,几乎在医生走出体制的一刹那,便释放出了相比体制内原来大到百倍千倍的能量。

然而,时至今日,绝大多数医生仍安逸体制内的执业模式,可能会成为医生未来自由执业的桎梏。至于医生群体对涉及多点执业会有怎样的影响?多点执业是很多医生所期待的吗?多点执业最需要医生哪方面观念转变?多点执业还是自由执业?这是一个问题。往哪个方向执业?同样是一个问题。

基于目前国内还不具备全面开放医生自由执业的条件,多点执业只是自由执业的一个过渡。真正的医生自由执业追求的主题,正是医生所讨厌体制内的那些不容置疑的教条、可怕的权威与陈旧的价值观。

所谓多点执业,前提是医生的“编制”在哪家医院,那家医院就被定义为“多点执业”概念中的“第一执业地点”。这种“多点执业”,是医生在保留“编制”这一体制内身份和完成“第一执业地点”的本职工作前提下,去其他医疗机构兼职的意思。

现在的医生多点执业,会遭遇一个尴尬的关键问题:医生身份界定不清晰。医生还是单位的人,医生所有的行为和工作除了休息以外都应该属于单位,医院要对医生负责全额奖金、养老、保险等福利保障,医生出了医疗事故医院负责帮助解决。而医生自由执业就成了社会人,医生与医院可能就是契约关系。

所以说,现在的“多点执业”的概念中,医生仍然是隶属于医院的“单位人”,只需考虑医疗技术问题,而无需把自己当成一个经营者,这和市场化领域的很多行业中可以随意找工作的“社会人”存在有本质的区别。

现在有很多病人找医生看病,是因为医生所在的医院平台好,患者习惯"认庙不认人"。尽管随着社会办医的开放、医疗服务体系的改善和医生个人品牌的经营,患者看病将会首选信任的医生,而不会更在意他在什么性质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正是让患者有更多选择,找到自己信任的医生,更方便、更舒适地就医。这样医生会把自己的时间充分让给患者,患者也可以在家门口就可以看到好的医生,不用挤到大医院里面。

多点执业又有什么困惑?

事实上,多点执业看上去很美,但实际实施或运行起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公立医院,医生的一切几乎都取决于体制,比较安逸现状也不想改变现状,也无力改变自己,所以,多点执业就不是普通一线医生需要考虑的问题。其次,许多医生舍不得离开公立医疗体制,还是很在乎公立医院具有的荣誉光环及体制内上升的通道,好的科研、临床平台。再者,从医生群体的话语中,也透露出他们愿意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好服务的职业理想。就本人所接触的医生圈子而言,绝大多数中年医生的确还是想跳出公立医院机制,很想改变当年选择医生这个神圣职业的初心,来取悦这个让医生感觉不爽的体制。但实际境况却让医生依然持观望心态。

多点执业要真正形成趋势,还需要继续完善配套机制。不管医生以你现在的阅历是否能够理解这段话的涵义?绝大多数医生都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受。不少医生认为多点执业依然存在障碍,小到如何分配工资报酬,如何平衡执业医院和原单位的医疗工作,大到如何分担潜在医疗风险,这些都是问题。譬如,患者在二级医院,做一个手术需要八千元,而从三级医院请多点执业的医生过来手术,肯定要有额外支出,对这部分支出,医保和政策方面有很多细则和配套管理措施还没跟上。

现实中,多点执业的实施,缺乏的仍然是医生资源,并非所有医生都适合多点执业。多点执业的医生主体并不限于公立医院,多点执业政策的开放,同时也给社会资本办医赋予很大的自主权,可以方便医生资源流动。多点执业也并非都是医生从公立医院到民营医院执业,目前公立医院的大型医联体,也用类似的方法来保障人力资源流动。

目前看来,多点执业仍然很难吸引大部分的医生,在当下很多医院也难以提供医生多点执业的平台。现阶段的医生多点执业是冲击大型公立医院对医生资源垄断的一种手段。医生多点执业,如果做成了,更是体制内人事制度的巨大突破。无论是公立医院医生去了民营医院,抑或民营医院的医生也会向往大医院,目前还真不清楚谁会成为谁的人才虹吸?

多点执业是规范“走穴”

首先,实施多点执业对医生来讲是一种保护,事实上,已有很多专家医生"走穴"的事件层出不穷,不管对医生、患者、还是对医疗机构,都存在有潜在医疗风险,抑或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实施多点执业重要的一个政策缘由,是为了保护更多医生和患者的权益。将其"走穴"规范合法化。多点执业有利于建立一个有序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实施多点执业可与居民进行签约式服务,居民每年交一个社区医生的服务费,医生提供优良的服务,谁的服务好谁就生存。同时,也能够还原医生的尊严,促进医患和谐。

对于许多医生来说,当下首先满足的是第一执业点的工作任务,而这些工作任务恰恰又是医院最忙碌的年轻医生,几乎是24小时×7天在医院上班。通常在上班时间又不允许出去多点执业。真正有精力和能力出去多点执业的只是一部分医生,能够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又有勇气向医院提出多点执业,这些医生可能是整个政策得以落实的最大推动人群。

虽然医生多点执业风险难以避免,但平台的责任边界,风险尺度把握,并不好界定。从作为医疗行业的新兴趋势到整个自由执业医生的征信和法律环境的成熟,也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这好比一条沙漠公路其实处处陷阱,既有上坡又有急转弯,还有卫星导航信号不能到达的死角。 

事实上,“多点执业”其实是走向“自由执业”的拐点。唯有医生真正具有多点执业这方面的践行经验,而又身临其境般关注医生执业本身,就不会出现搞什么甄嬛传似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