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是由依法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有关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更多>>
将医疗看成服务是逻辑性错误
十九大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那么在这一重要路段的指引下,在医疗服务领域的主要矛盾,在当前阶段也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的需求和医疗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因此,医疗领域要继续深医疗化供给侧改革,增强和提升老百姓的医疗获得感。
医疗作为关乎每个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历经数十年改革,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医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进入深水区的医疗体制改革无疑也是块硬骨头。其复杂性,除了我们熟知的机制、体制、所有制,医疗、医药、医保因素之外,把医疗当成一种服务的产业思维,也是限制了医疗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医疗产业大发展的今天,需要我们对医疗到底是什么进行深刻的反思。这关系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习以为常的医疗作为服务提供社会为何就到今天有偏差了呢?这要从医疗机构的社会职能和提供的产品说起。
社会上长期存在一种误解和误读也是影响当前医疗获得感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把医疗当成一种服务来研究、规划、建设和运营。这一思维是影响能够正确理解医疗行为中的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
第一,医疗机构的职能是治病救人,提供的产品看起来像是一种服务。但是实质上,医疗机构提供的产品和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服务有本质的区别。十九大期间在人民大会堂“党代表通道”上,中日友好医院的王辰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医疗行为的本质是照护,而不是服务。”服务与商业、买卖、消费相伴相随,而照护与关怀、抚慰、治愈相伴生。医生除了提供诊疗以外,还包括对患者心灵的抚慰和关怀。这些是无法用价格来衡量的。因为生命和健康是花钱就能买来的吗?生命和健康之间的价值和价格等号该如何计算?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都可以交易买卖,唯独人的生命除外。如果把看病当成商业交易,不仅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医生的侮辱。
第二,医生给患者进行诊疗,诊疗的结果是医患双方合作创造出来的结果。但是医生和患者之间不是单纯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就是说,你花了钱,可以买来你喜欢的任何商品,不需要你再做任何的投入付出,就可以获得你和你付出的价格相匹配的服务,商品和价格之间可以划等号。而医疗行为是除了医生给患者提供诊疗照护以外,还包括患者对医生的配合和协作,是医患双方共同面对疾病,合作去创造诊疗结果的行为。而不是患者花钱,医生提供服务的消费行为。
很多人认为医患关系中的医疗行为好像是一种服务,像商业服务一样。既然是商业服务,就可以用价值和价格衡量,这在根本上是现代人的误读。医者抚慰生命,生命尊重医者,这原本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关系,却在部分人心中已经异化为了消费关系。在医疗服务作为产品消费的理念的引领下,很多患者认为,我到医院是花钱看病的,既然花了钱,就属于消费行为。我就是消费者,医生治不好我的病,就必须赔钱。这样的观点和逻辑是非常荒唐的。
医院不是酒店,医护人员不是服务员,除非你把自己当盘菜。医疗不是服务,医疗的本质是医患合作下的诊疗照护。医疗的实质是诊疗合作关系,而不是买卖之间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定位和价值观下,医生和患者才能更好的审视医疗、审视疾病,才能更好的厘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医疗行为的属性。这不仅是医疗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石,更是人民群众能够持续获得健康、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