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介绍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是由依法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有关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抗疫风采>列表>详情

本地防控

直击疫情 会员风采丨泰安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战“疫”纪实

来源:泰安市中心医院 作者:泰安市中心医院 发布:2020-03-02 21:37

至英雄们在铁铸的摇篮中长成,勇敢的心像从前一样,去造访万能的神祗。

2月8日 23:00PM

参加完专家组远程会诊,张福森主任回到家中。多数人熟睡的深夜,他刚开始晚饭。

又一个长长的通话结束,他放下电话,桌上饭菜早已冰冷。刚才是今天第几通电话?两百还是三百,数不清了。春节以来,这是他每天生活的常态。

泰安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在山东乃至全国,床位数都名列前茅。五十多名危重病人,病情凶险,瞬息万变,张福森身为科室主任,平常工作多忙可想而知。

春节前夕,武汉疫情尚未大面积爆发,泰安市委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组建市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委任张福森主任为专家组组长。

从那天开始,他工作范围陡然扩大至有六百万人口、武汉返乡人员多达数万的整个泰安地级市。

每临大事有静气。参加省、市、委、院各级各部门协调会,督导各定点医院病房设置以及院感防控,制定诊疗方案,协调各部门齐心协作,他宁静致远,没有一丝懈怠。

确诊病人的入院、疑诊、确诊、解除、出院、留观等各种流程的规范、完善,他事无巨细,亲自过目。

每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从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化验检查、病情变化,治疗方案,他耳熟能详。

短短半个月不到,张福森瘦了10多斤。本来就身材偏消瘦的他开玩笑说,抗击疫情是最好的减肥方法。

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休息时间,支撑他一路走来的,是全市人民的托付,是心中的责任与毅力。


2月9日 9:30AM

根据专家组会诊意见,吴海燕副主任医师接到上级指示:天亮前将某危重冠肺炎患者转至泰安中心医院分院。
这是她在新泰市人民医院感染科隔离病房支援的第3天。

她与傅丽娜护士迅速忙碌起来。观测病人生命体征,检查尿量,复查化验、血气分析,评估转运风险。
路途所有的病情变化,所需药品,转运呼吸机、吸痰器,最坏的可能,将面对的困难,所有的细节,她们一条条分析、准备。
她们要做到万无一失,要保证病人安然无恙。
经过精心准备,全程护送,到达分院已是凌晨三点多。他们不顾疲惫,又马不停蹄与已在分院工作的齐峰主治医师、黄明明护士一起,安置病房,探讨病情,搬来无创呼吸机,安抚病人,复查血气分析。
漫长忙碌的一夜过去了,太阳初升,病人安稳,吴海燕终于长舒一口气!


2月9日10:00AM
疫情当前,又逢流感高发季节,重症肺炎病人急剧增多。为缓解就诊压力,改善紧张床位,泰安市中心医院决定开设重症新病区。ICU总床位扩至60张。
克服人手不足等各种困难,2月9日重症留观病房披荆斩棘,迎难而上,正式运行。


2月10日 4:00AM

元宵节已过,中心医院分院室外依旧寒风吹彻。
外面如何寒冷刺骨,杨磊护士毫无察觉,他正忙得热火朝天。
他接替傅丽娜护士工作。为了节省防护服,他俩商议,少喝水,每人工作十二个小时。

隔离衣、防护服、外罩衣、近视镜、护目镜、眼罩,多层橡胶手套,全副武装的杨磊看起来像个臃肿的宇航员。
闷不透气的防护服,内层衣服已被汗水塌透。呼出的蒸汽从口罩钻出,笼罩住近视镜、护目镜,这让他生出在大雾中工作的错觉。
口罩、护目镜的松紧带,长时间勒得头晕脑胀。一个念头一闪而过,他想起头戴金箍的孙悟空。
身体的不适,并未打乱他的工作。他的手仍然稳定,任何病情变化都逃不过他的双眼。
他已经工作六个小时,他还要继续工作六个小时。


2月11日 20:15PM

几墙之隔,傅丽娜护士开心地享用泡面。
监护仪警报声杳不可闻,面饼在沸水里悄然张开。一天最安静的时刻。

她的眼睛,热气氤氲中,繁星点点。


2月12日16:30PM

合并多种基础病,又兼八十多岁高龄,免疫力差。尽管付出了最大努力,分院这位危重患者病情还是不可避免地恶化了。

此时齐峰另有任务安排,张福森主任急调陈皓主治医师前来支援。

克服种种想象不到的困难,吴海燕团队终于成功给患者气管插管。

接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要求,市新冠病人全部转省级定点医院治疗。经过充分准备,入夜,吴海燕、陈皓、傅丽娜三人跟车护送。

顺利到院后,吴、陈两人又连夜与胸科医院同事沟通病情。

如此忙碌,待到诸事妥当,太阳已挂在半空。穿着厚厚防护服,连续一天一夜无休,是身强力壮的陈皓也有点吃不消。

他摇摇晃晃走出病房, 脚上好似踩着棉花。他眯眼看了眼太阳,立即感到头晕眼花。

“哎吆不行,像喝了斤半,有点飘 !”

后来吴海燕也在日记中回忆。

“路上心急如焚,恨不得救护车能飞起来。”

“1小时10分钟,我们成功把病人转到省胸科隔离病房。从现在开始,我们将作为援助的一份子,在这里继续战斗!”

“放下了心事,这晚,睡得格外香甜!”

安置好病人后,吴海燕、陈皓、傅丽娜、杨磊、黄明明等一行ICU人,回住宿休息的路上。


2月13日4:30 AM

巫溪,凌晨4点,晨星寥落。

王薇主治医生还在隔离病房忙碌。

2019年,泰安市卫健委选派她至重庆巫溪县帮扶协作。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结束半年工作的她春节在家未及逗留,又火速返回支援疫情工作。

2月上旬,大量病人涌入巫溪县医院。隔离病房床位紧张,医疗资源有限,抗击重大疫情,从来都是ICU医生的天职。她无法安逸坐观,主动提出去隔离病区工作。医院同意了她的申请,并任命她为医疗组组长。

进入一线后,王薇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对临床工作,对病房管理,都是新的挑战。

她快速分析各岗位工作性质,安排职责到人,制定工作流程,把繁复细琐的办公内容,变成简洁明了的图表,贴在办公室墙上。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在她的努力下,工作很快变得条理清晰、次序井然起来。

防护服闷不透风,汗水浸透后背,常常忙到下半夜精疲力尽,这些辛苦,都不被她放在心上。

“我的眼里心里只有这一件事,就是希望每个病人都平安活下来、平安走出去!”她曾对采访记者说。

4:30AM,工作终于忙完。她卸下防护服,简单洗漱后,走向休息室。

她的息室,简单到一床而已。

陋室虽简,不掩芳华。 


2月16日21:30PM       

今天是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苏晓燕援鄂第17天。
作为一名在在重症医学科工作了26年的医护人员,苏晓燕在非典爆发和泰安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时,都冲在了护理第一线。此行黄冈,苏晓燕被分到了重症组,这里的患者病情最重,传染性更强。
“现在每天都有人入院,病人多的出乎意料,很多患者发烧39摄氏度以上,精神萎靡,用药很多,有的气管切开,不时需要吸痰,有的需要定时翻身,护士们得帮着配药、喂饭。” 苏晓燕告诉记者,疫情严峻,生死未卜,离开家人的陪伴,很多患者情绪焦躁,会无缘无故发脾气。一旦出现憋闷,又会恐慌求救,喊着“吸氧,吸氧,快给我吸氧……”。
一个个失控的表现,让苏晓燕更直接地感受到了疫情的可怕和当地患者对生命的渴望。

下午她送走一位老人。层层隔离的病房区域,子女不能赶至。

“我按照民间习俗给老人擦了擦脸,刮干净了胡须,整理了一下头发。”苏晓燕说,随后她按标准流程做了消毒,又用一张洁白的新床单把老人裹起来,“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

苏晓燕在日记里写到。

“请您放心,老人最后走得很干净,没有痛苦。他儿女如果知道的话,也不会因为没来送老人而感到遗憾了。”


2月19日 7:20AM

重症留观病房掠影


2月19日 08:20AM

重症医学科忙碌的一天

张福森主任医师

范怀海副主任医师

赵蕾护士长

李华主管护师

刘福莉主管护师

闫丽娟主治医师


2月19日 15:00PM

朱莺莺主治医生接到上级调派通知。支援省胸科医院的前一天,她在科里交接分管病人。
赵蕾护士长买来曲咪新软膏和炉甘石洗剂,交给朱莺莺。


“给他们带上。”

“干嘛用?”

赵蕾护士长翻出了手机照片。



2月22日16:30AM

省胸科医院。

结束岗前培训的朱莺莺,眉眼弯弯。


枝头春满,人间皆安


结束一天工作的朱莺莺。


并肩战斗的黄明明与杨磊——黄磊组合。


我们是兄弟


2月22日19:30PM

三天一个夜班的吴海燕,这会有一点时间与儿子视频。

母子二人的聊天记录


2月23日1:30AM
4小时前,中心医院分院某新冠重症病人呼吸衰竭!病危!
正在市开会部署工作的张福森主任,分身不暇,派齐峰主治医师前去救援。在泰安中心医院分院及中医医院连续多日执行任务的齐峰,临危受命,火速赶到分院。


病人正艰难呼吸。张口困难!肥胖体型!短粗颈!护目镜雾气弥漫,视野不清!
困难加困难!
经历20多分钟的不懈努力,患者终于成功插管。窒息濒死感消退,疲劳至极的病人很快沉沉睡去。
指端血氧饱和度从70%慢悠悠升至98%,齐峰终于松了口气。
病人一声声均匀的呼吸,是他世间听过最动听的声音。
狭小的病房空间里,听听双肺,看看尿量,调调呼吸机参数,他始终陪伴守护。
两个小时后,根据上级安排,转运病人至省胸科医院。担心病人安危,齐峰星夜兼程,一路护送。

省胸科兄弟相逢


待安排妥当,已近凌晨。
他发短信:主任,病人已平安抵达。
收到短信时,张福森主任尚在市工作。
知我者,无需多言。
“辛苦了!”他回道。


2月24日17:00PM


重症医学科掠影
医生少了近一半,工作量成倍增加,我们于此坚守。
幕后英雄,点点星光。

张福森主任医师查房

范怀海副主任医师查房


WE ARE FAMILY

赵蕾护士长指导穿防护衣

你是我眼波里的温柔


农历二月二,龙蛰伏深海,沉潜希望。
抬头所见,皆为希望。
疫情的曙光即将来临,所有的垂暮都将过去,所有美好都将到来。
最后,让时间回到几天前的重庆巫溪。


2月21日17:36PM


治疗组组长王薇与组员交流工作。
担心远方亲人挂念,王薇至今没有告诉他们,她已在疫情隔离区工作,更不敢与家人视频聊天。
这天下班后,她登上住院楼顶。
目之所及,炊烟袅袅,大好河山,一片祥和。
心中畅快,王薇忽然想给妈妈打个电话。
信号光速掠过沉默的群山,北方以北,抵达梦牵魂绕的故乡。
“喂,闺女,你还好吗?”
她面朝北方,听着千里外母亲的声音。
此时巫溪的五六点钟,晚阳摇落,青山入云 ,一副人间胜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妈,”眸中彩霞逸飞,她轻轻说,“我在这边挺好的。”



通讯员/张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