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介绍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是由依法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有关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抗疫风采>列表>详情

本地防控

直击疫情 会员风采丨徐州仁慈医院 发热门诊的护士,她们面对的是什么?

来源:徐州仁慈医院 作者:徐州仁慈医院 发布:2020-02-05 10:50

  1月31日,上午8点,徐州仁慈医院北大门处,严阵以待的疫情防控值班人员为一位位进入医院的医生、患者测量体温,医院其余大门均已关闭。



  距离北大门数十米的医院圆顶大厅门口,竖着醒目的指示牌:“发烧门诊分诊处”。
  继1月20日官方公布感染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开始激增,1月21日,仁慈医院迅速筹建成立发热门诊,从分管院领导到医务处等部门都很支持,有问题即刻协商解决,流程不断完善,各病区抽调人员当天到位,急诊科刘媛媛护士长,烧伤整形科辛鑫护士,足踝科孙玉婉护士、周琦护士,4位精兵强将被抽调组成发热门诊护理团队,开始24小时值班应诊,在医院入口、病房入口也抽调了护士为进出人员测量体温;在高铁出站口,我院李海建医生和许凤护士也开始值守,筛查发烧出站病人。


护士长刘媛媛:
一个班她撑了20个小时



  护士长刘媛媛是个年轻的妈妈,女儿9岁,儿子5岁,都放假在家,全部托给老人照顾,也因为有了家人的支持,她几乎是“没日没夜”地坚守在发热门诊一线。
  从1月30日上午8点到31日凌晨4点,刘媛媛一个班值下来,撑了将近20个小时。早上9点,她一脸疲惫地准备与其他护士交班。
  


  “因为不少发热人员是从急诊发现的,所以发热门诊筹建后,我从急诊被抽调过来当护士长。一开始没想那么复杂,后来疫情逐渐加重,咱们在医院里要相对独立,做台账、准备应急物品、收拾房间、规范各种物品的放置等工作,还有最重要的是做好疑似病人的分诊工作。”刘媛媛介绍。
  “昨天一天收了5位发热病人,3个是门诊正常就诊的发热患者,2个分别是脊柱病区和关节病区的住院病人,这两个病人因为需要等待核酸测试,时间特别长,采样大概是下午5点多,本来以为晚上10点就能出来结果,但因为排队等待测试的采样太多,一直到凌晨3点多才出来结果,阴性。解除了警报,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我又帮忙着把病人送回病区,和护士进行交接班,安抚好病人家属才回来,大概凌晨4点钟睡的觉。


  在结果出来之前,病人得暂时留在发热门诊,刘媛媛和辛鑫、孙玉婉、周琦等护士要做好患者的监控安抚工作。刘媛媛说,天天在一线工作,心里根本就没考虑过病毒本身,她很淡定,就是看到护士心疼她们,总担心别因为防护不到位,给她们造成影响。

护士辛鑫:
没有加入应急医疗队,是莫大的遗憾



  1月26日徐州首批应急医疗队启程前,辛鑫护士就打了申请,这个积极勇敢的小个子姑娘很希望能站在最危险的“火线”上,与疫情战斗。后来,这个机会被同事杨卫东“抢”了。
  “大概是1月25日下午4点左右,我下夜班休息,突然看到医院群里通知ICU杨卫东准备去参加武汉一线,马上给刘媛媛护士长打电话申请和杨卫东一起去武汉,后来又给孙海玲护士长发的微信,当时的心情是顾不得害怕,就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辛鑫说,她向护理部领导申请,如果下一批救援队需要仁慈医院出人,她一定要参加。
  发热门诊的值班护士一般穿着洗手服、一次性手术衣,因为防护服紧缺,都很珍惜,有疑似患者的时候才会换上。
  1月31日下午3点,因为要看护两位发烧的病人,辛鑫护士还不愿意去吃午饭,她怕浪费一套防护服。护士长刘媛媛看不下去了,硬把她从里面拽出来,让她去吃中饭。当天的晚饭,因为忙着测试采样,医生和护士一直忙到凌晨3点半才吃上。因为一吃饭就得脱防护服,而防护服不能重复使用,医院的防护服库存非常紧缺,大家为了节省,都千方百计少吃饭少喝水少上厕所。
  护士辛鑫、孙玉婉、周琦,三人都是90后,最小的孙玉婉,1995年的。被抽调到发热门诊,直面疫情,她们有的选择告诉家人,有的直接瞒着。
  “爸爸知道妈妈不知道,爸爸一直帮着我瞒着妈妈。爸爸交待我,每天上午9点给他打个电话报平安。”护士辛鑫说。
  发烧门诊分诊台发现疑似患者,经过武汉的、从武汉来的、接触过武汉病人的,要对这类人筛查测体温,询问患者最近动向,进入发热门诊后,值班医生护士作进一步检查,确认是不是感染患者。疑似患者的一系列检查内容(比如抽血)放标本袋,密封好,放置在盒子里,由专门的护理人员送到检验科进行检验。这期间,疑似患者不能出观察区,护士得监控安抚好他们。如果要做胸片的话得给放射科打电话联系,让他们提前做好防护。同时疏散其他患者人群,避免交叉感染。这些疑似患者在检查过程中,都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协助他们,带他们去做各项检查。
  “还是有点害怕的,但秉持细心、责任心,坦然面对,心态调整好,工作才能做得好。”孙玉婉护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