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介绍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是由依法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有关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专访>详情

人物专访

郝德明:非公立医疗这三年丨特稿 

来源: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作者:郝德明 发布:2017-11-30 15:29



在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可见,国家支持社会办医的政策利好仍在不断释放,过去社会办医受准入审批、土地、投融资渠道、税收、人才方面的不公平所束缚,现在开始逐渐松绑。思路决定出路,要保持这种新业态的旺盛发展,体制内外仍需合力去助推。


回头来看,2014年这个年份,无论对中国的医生集团,还是非公立医疗机构,亦或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都是重要的历史时刻。历史的渊源也让这三类组织成为了今天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也是利益共同体。

2017年11月17、18日,在横店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医生集团联盟大会”上,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教授为我们梳理了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健康产业征途中的前进脉络,以及他们与医生集团所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以下是郝德明会长的演讲:

去年10月份,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创新医务人员使用、流动与服务提供模式,积极探索医师自由执业、医师个体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或组建医生集团,将医生集团作为医疗健康服务领域新业态进行倡导、扶持和支持。

从现实数据可以看出,医生集团这个新生事物的诞生至今有3年半了。如果按目前社会上有名姓的医生集团400多家,每一家按照10个创始人计算的话,所覆盖的人群,也不过才4000人左右。再放大2倍,也就是1万余人。而我们国家现有的医生,包括乡村医生是800万左右,其中执业(助理)医师近300万。可见,医生集团在人数上还是占很小一部分,据统计,参加多点执业的医生全国也就7万人左右。

发起组建医生集团来源背景也有多种,有体制内的医生、有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有医药企业、有投资机构等,他们主要业务是把零散的医生组织起来,统一管理对外合作的医疗经营活动,他们大部分都是在工商注册的企业法人,核准名称为“医生集团”的寥寥无几,也有少部分纯为医生提供合同签约和收费开票的公司。

尽管今年有一些大医院成立了医生集团,业界知名人士也开始逐渐走进来。但放眼大环境,这些数量依然凤毛麟角,毕竟医生集团联合起来的力量才会更大。而如果我们着眼现有的医生集团人才,会发现这些人是医生人才队伍中有一技之长、看病能力强、思维最活跃、思想最开放的人,也是我们最为可爱敬佩的人。

非公立医疗的机遇与挑战

从现实意义上来说,医生集团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及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是命运共同体,更是利益共同体。同样,机遇和困难并存。

现在,非公立医疗行业正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医疗改革的热点行业。回首往事,在社会办医的早期,我们类似的机构叫“民营医疗机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家从计划经济体系进入到了市场经济体系后,社会资本组办医疗机构包含了更多经济成分,包括外资独资、中外合资、全民所有制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混合制、股份制、股权制、合伙制、自然人投资等,以及现在新出现的医生工作室。“民营医疗机构”这个名称已经不足以涵盖多元化社会资本。其实民营、民办和民工的称呼,其词义还隐含着贬义之意。

从2014年以来,全国医疗机构从投入资本的属性来看已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公立医疗机构,由政府财政投入的;另一类就是我们社会力量组办的非公立医疗机构。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批准的专门从事社会办医和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管理的全国性、行业性和非营利性国家一级社会组织,具有鲜明的非公立特点。

经过3年来的探索,我们协会确立了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关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重大理论为办会指导思想;我们确立了以“服务、自律、维权、指导”为协会工作方针,我们明确了以推进社会办医和推进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为两大历史使命,与此同时,我们确立了以产业链为动力、学术链为标准、人才链为核心、资金链为保障的四个链的建设作为我们工作的发展思路;以此实现推进社会办医和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管理这两大使命。

非公立医疗的中国式落地

长期以来社会办医不但没有国家级行业组织,更没有标准和规范可遵循。准入后的管理也是个空白,只有当发生问题时,招来的不是扣分罚钱,就是抓人,这不怪政府,因为非公立的人权、事权、物权、财权和政府没有关系,问题是社会办医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导致政府管理体系中的缺位。

三年来,我们借鉴和总结了国内外医疗机构的管理经验,结合中国社会办医的特点,研究制定了适合我国非公医疗机构实际的社会信用等级评价和医疗服务能力星级评价的“双评”为行业团体标准,以这两大行业团体标准为抓手,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目前,所谓NGO(社会组织)在国内大概有五种类型:

第一类是学会。典型的有中华医学会,这一类是学术交流组织,主要从事学术交流、学术科研,瞄准世界医学发展前沿。

第二类是协会。它是行业服务管理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比如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等。

第三类是基金会。主要是向社会募捐做公益事业。

第四类是促进会/联合会/联盟/研究院等。主要也是在学术方面的交流联谊组织。

第五类,主要是非公立的非营利性医院设立的民办非企的社会组织。

每一个一级协会、省级协会和国家级协会都可以成立区域分支机构。据了解,在北京,大概有27个国家级一级协会都设立了有关社会办医、民营医院管理的分会,但是他们都不是独立的社团组织,无法人地位,不承担法律责任,然而他们都关心和热心非公立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件好事,帮助我们做了大量工作。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作为国家一级协会,是全国唯一专业从事全国社会办医和非公立医疗机构服务和管理的国家一级协会。目前,我们推动了全国14个省成立了省级协会,近期海南省、河南省和福建省也将相继成立。

同时,为满足非公立医疗行业组织体系的建设以及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我们根据国家社会组织管理条例的规定已筹备建立了全国性34个分支机构。预计到年底,将成立50个分支机构,到明年6月份,我们规划有65个全国性分支机构。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是我们开展工作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办医事业。

如今,非公立医疗已是今非昔比,非公立已成为当今时代医改的象征,成为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医务人员的追求和向往,非公立正在成为人民群众选择差异化、多样化的优质服务品牌,非公立今后一定会成为健康中国建设中一颗闪亮明珠。

最后我希望医生集团联合起来,强生自律,拥抱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