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介绍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是由依法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有关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详情

工作动态

愿继续医学教育为非公立医疗机构插上“腾飞之翼”
——访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

来源: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作者:郝德明 发布:2018-03-23 14:58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作为健康中国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办医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然而,非公立医疗机构在事关自身健康发展的继续医学教育(以下简称CME)上也有“成长的烦恼”。日前,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


           记者:非公立医疗机构在CME上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由此带来什么不良后果?

郝德明:其实,不管是公立还是非公立,CME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但相比而言,非公立的在CME上更是存在明显的“硬伤”和缺陷。

去年,协会CME分会对32个省市不同医疗机构的2810名卫生技术人员进行CME现状调查发现,公立和非公立在单位或部门组织CME培训的大概频率上,公立有60.22%的调查对象选择了“1周到1月学习一次”,高于非公立的52.22%,非公立选择“1年一次学习”和“没有学习”的比例均远远高于公立。

导致非公立CME“跟不上趟”,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首先,非公立对卫生技术人员的CME重视不够。非公立在经营过程中过多注重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CME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很大程度是间接的,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由于只顾眼前不重长远,非公立在CME上存在缺少制度保障、经费投入很不足等问题,导致这项工作可有可无。鉴于CME不受单位的支持和鼓励,一些医务人员也就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出现了单纯为凑够学分而报班的现象;还有不少人认为参加CME仅与晋升职称有关,一旦晋升目的达到或者是不想晋升,则轻视CME。

其次,非公立人手紧张外出学习机会少。非公立的岗位设置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特别是走一个骨干就会影响全局,甚至导致工作不能正常运转。

第三,适合非公立的CME项目不多。许多CME项目,只适合公立而不适合非公立。在别无选择之下,非公立的医务人员硬着头皮也参加。但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实施的协调性和结果的有效性都不尽如人意。

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我拿一组数据来佐证吧。目前,我国非公立医院近1.8万家,占全国医院总数60%,但服务量仅占20%,床位数仅占22%。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人才队伍建设“不给力”,换句话说就是CME“不给力”。

俗话说,人才旺,事业兴。如果非公立医疗机构今后仍然忽视或放任CME工作,那么不管体量多大,那也只能说是“虚胖”,谈不上有多大的竞争力,结果只能是自己把自己逼到更加狭小的生存空间,甚至走进“死胡同”。CME工作事关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生死存亡,我讲这话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记者: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在CME上做了哪些工作?

郝德明:协会在2016年就成立了CME分会。这个分会人才济济,阵容强大。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和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扬教授任名誉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网络教育学院原院长高澍苹研究员任会长,并聘请各领域临床医学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积极推动我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开展CME工作。

协会依托百洋智能科技股份公司,开发的网上继续医学教育平台“医学汇”已于去年上线。这个平台整合了协会37个全国性分会和专委会专家、教授,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的资源,面向协会会员单位、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以及其他机构和个人客户端服务,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执业、晋升和职业发展助力,同时还为非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提供咨询、沙龙、人才、投融资等个性化增值服务,促进医疗机构整体质量全面提升。

去年,协会积极组织非公立医疗机构申报2018年国家级CME项目,共有63个项目获批。这些项目就是针对非公立的特点和需求而特别设计的,分别在临床内科学、临床外科学、妇产科学、口腔医学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医学教育与卫生管理、康复医学、儿科学、急诊学、全科医学等领域。协会将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确保广大医务人员学有所获。

记者: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下一步在CME上有什么举措和期待?

郝德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原国家卫生部也发文指出,“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应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将村卫生室、非公立医疗机构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纳入继续医学教育实施范围,实行全行业属地化管理。”这充分说明加强CME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未来几年,公立和非公立医院将进入白热化的竞争阶段,也是非公立能否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这种“生死博弈”谁能笑到最后,这要取决于谁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其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优质医疗服务。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生产力。因此,非公立医疗机构必须补齐CME的“短板”,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思想境界,舍得在人才培养上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与此同时,非公立的医务人员也要端正学习态度,借助CME全面提升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有安身立命的“本钱”。

以“推进社会办医和非公立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为使命、以“产业、学术、人才、资金”四个链的建设和发展为工作思路的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紧紧牵住CME的“牛鼻子”,秉承“理论结合实际、教学为临床服务”的原则,尽一切可能为非公立的医务人员传播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着力解决非公立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的缺科学管理、缺医疗技术、缺学术科研、缺专业人才和品牌建设的瓶颈问题。

协会首先要积极申请获得面授和远程国家级CME项目申办单位的资质,把我之前提到的“医学汇”打造成精品,为3000多万非公立医疗机构从业人员学习充电提供优质平台,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从网上提升综合能力,开创非公立医疗行业CME的新局面。

其次,协会CME分会要与各分支机构加强合作,大力开展CME项目以及职业岗位认证、临床技能、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技术、学术科研、大健康产业相关岗位的技能培训。

第三,要加强CME和培训质量管理,借鉴而不是照搬国外现有的CME认证标准,要认真研究和制订中国非公立医疗行业CME的质量管理和认证标准,融“实用性、差异化、国际化”为一体。

老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医疗行业来说,“利其器”就是要加强CME。我相信,只要协会与CME目标一致,共同在继续医学教育上发力,那么,非公立医疗机构就会插上腾飞的翅膀,不管面对什么风雨,也能扶摇直上搏击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