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介绍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是由依法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有关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详情

工作动态

郝德明:“双评”将成为提升非公医疗机构信用和服务能力的两个抓手

来源: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作者: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发布:2017-05-22 14:29

人民网北京518日电(曾璇)第77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CMEF)515日在上海国际会展中心正式开展,同时由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与国药励展公司主办,健康报社、人民卫生出版集团、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协办支持,11家省级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30家协会分支机构参与协办的“第四届医疗健康与社会办医创新发展论坛”隆重举行。人民网、人民健康网在现场对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进行了专访。郝德明向网友详细介绍了由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组织的“全国非公立医疗机构信用等级和能力星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工作开展情况。

 

郝德明指出,为贯彻落实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建立健全非公立医疗机构信用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与机制,推动行业自律、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协会决定在全国非公立医疗机构中推行“双评”工作。并针对非公立医疗行业特点制定了两个《评价办法》和两个《评价标准》。之所以选择信用和服务能力进行评价,是因为经过近两年的调研,我们发现非公立医疗行业内的突出痛点一个是社会信用问题,一个是服务能力问题。因此把这两个问题作为抓手,来提高全行业的社会信用度、推进非公立医院规范化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他详细介绍到,根据国家规定和《非公立医疗机构信用等级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将信用评价结果分为三等五级,由低到高分别是CBAAAAAA五个等级。这个评价获得的证书将是非公立医院进行银行贷款、商业投融资、医院上市和并购时必备的依据,可以为社会资本投资解除后顾之忧,是医院防控经营风险的有效手段,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办医氛围,提高投资医疗健康产业者信心。根据《非公立医疗机构能力星级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将服务能力评价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三星、四星、五星三个等级。其中,三星级医疗机构为规范单位,四星级医疗机构为示范单位,五星级医疗机构为标杆单位。郝德明同时指出,“双评”不是医疗机构的准入评价,也不是执法检查,而是推动医疗机构行政准入后的过程管理。

接着郝德明就“双评”的时效性给出了解答:信用等级评价和能力星级评价有效期均为三年,信用评级为三年复评一次,能力星级评价为三年重新评定一次。评价实行动态管理,如果在这段时间中某家信用等级被评为最高AAA级的医院,一旦发生信誉度等问题并被举报核实,我们将根据《信用等级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实行降级处理。同时在三年过程中有表现特别突出的也会晋级。

郝德明介绍,根据今年4月北京市政府印发的《北京市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京政办发[2017]20号)中明确指出,政府管理部门“支持行业协会开展符合社会办医特点的服务能力和社会信用等级评价,探索将评价结果与基本医疗保险定点管理和政府资源配置等挂钩,鼓励商业保险应用评价结果”,协会已经与北京市有关部门达成共识:双方建立长效合作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共同做好“双评”在北京的先行先试工作。

对于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未来发展,郝德明信心满满。他表示,虽然非公立医院的诊疗人数还远低于公立医院,但仔细观察数据会发现,非公立医疗机构2016年诊疗量相较2015年提高了17%,超出公立医院同期增长比例(4.2%,增长速率十分迅猛。另外,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低于1.5张床位(现在0.52张,床位增长188%)为社会办医院预留规划空间”。在未来,尤其是今后3~4年内,非公立医疗机构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今年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的《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中规定医师实行电子化注册,一地注册、区域有效,这为医师的流动,乃至省域地区自由执业创造了政策条件。随着医师人才交流的加强,非公立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将很快显著提高,一个以非公立高、精、细服务为主体的差异化多层次医疗健康服务体系一定会实现。这是市场成为资源配置为规律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