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介绍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是由依法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有关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详情

工作动态

实话石说丨合理用药,安全用药,莫让娇嫩的器官“受伤害”

来源: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作者:石浩强 发布:2020-11-30 10:36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石浩强主任合作的药学科普类专栏——《实话石说》震撼来袭!
越科普越热爱,为健康大中国添砖加瓦!基于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及上海社会医疗机构协会药学分会的支撑,我们力求在药学科普方面发挥社会辐射效应,帮助他人、提升自我,科普生活常见药学知识,定于每周五发表药学科普类文章一篇,欢迎各地方协会转载。
众所周知,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是多个器官“共同努力”的结果,有时,用药不慎乃至滥用药物会加重娇嫩器官的负担,甚至造成损害,所以用好药,安全用药很重要。一般来说,下面这些器官很怕滥用药。





胃:保护黏膜



临床调查显示,许多药物会直接或间接地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和溃疡。下面两类药物比较常见:

非甾体抗炎药


不少人在出现发热、疼痛时,常会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来止痛,但如果长期大剂量服用,一方面会直接刺激胃肠;另一方面,会使前列环素、前列腺素等具有胃黏膜保护作用的激素分泌减少,从而损伤胃黏膜。资料显示,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中有10%~25%的人发生过消化性溃疡,且其致溃疡的作用与用药疗程及用药剂量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这类药物用于退热与止痛最多吃3天,若症状未缓解就需及时就医。因慢性疼痛而需长期服药的患者,应避免剂量过大,且在饭后服用,以减少药物与胃黏膜的直接接触,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抑酸剂或胃黏膜保护剂如法莫替丁、硫糖铝等,同时注意定期随访。新型的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相对来说对胃黏膜的损伤小些。

糖皮质激素



从风湿性关节炎到湿疹、哮喘、鼻炎等过敏性疾病,临床上都会用到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如强的松、地塞米松、可的松等。这类药物有减少黏液分泌及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从而造成胃黏膜的损伤,长期使用可诱发消化性溃疡或可使既往有溃疡病史的患者病情加重。例如,高酸性胃炎、胃溃疡等患者使用上述药物后,严重者可出现胃出血和胃穿孔,所以服用此类药物时患者的依从性很重要,同时也可在医生指导下搭配一些抑酸药,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长期用药的患者务必坚持随访检查。






肠:合理导泻


缓泻药


出现便秘,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吃缓泻药,其实便秘仅是一种症状,不一定是疾病,滥用泻药反而会损伤肠道。譬如果导片、含大黄、芦荟等成分的接触性泻药,反复使用会扰乱支配肠蠕动的神经,令肠道蠕动的速度减缓,让它“变懒”。并且,这类缓泻药大多含有蒽菎成分,如果长期服用会沉积在肠黏膜,导致黏膜变黑,称为“黑变病”。谨记,口服缓泻药仅是临时措施,一旦便秘缓解就应停用,连续使用不宜超过7天。事实上决定便秘的程度是大便的稠度而不是次数,建议便秘患者先通过饮水、运动、多食用蔬菜水果等方式来改善,必要时咨询医生后再用药。

此外,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很多药物在通过肠道吸收起效的同时,也会对其产生影响。譬如止咳药物可待因、复方甘草片等,可能会抑制肠神经及排便中枢,影响排便反射,让便意减弱,乃至增加肛门括约肌的紧张,引起便秘;地西泮等镇静安眠药也会直接抑制肠道胆碱能神经,减缓肠道蠕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便秘,其实是药物不良反应所致,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量。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及妊娠期妇女如出现药物所致便秘,最好咨询医生是否能停药或换药。






肝:留心中药


中 药


不少人认为中药性情温和,没有不良反应,事实上,这绝对是一误区。如果不合理、安全的使用中药,就有肝脏受损的风险。研究显示,中药在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中占据首位,约达到20%以上,是最常见的肝损致病因素。譬如,骨关节炎患者常服用的仙灵骨葆,其中所含的淫羊藿及补骨脂就有导致药源性肝损伤的风险。还有,一些患者听信偏方,会用土三七泡酒来消肿止痛,但它所含的生物碱毒性较大,使用不当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肝损伤,甚至引起肝衰竭导致死亡。所以,中药必须经中医师严格辨证,把握好量的概念,擅自轻信民间偏方,乱服中草药很危险。  

另外,用药过量,也是引起肝损伤的另一大因素。临床发现,复方感冒药、安眠药、平喘药等最容易服用过量。共性是:不少患者按说明书服用后,短期内症状没有改善或及时消除,于是就会不遵医嘱的多次服用,导致过量。另外,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等药,在很多不同商品名的感冒药和止痛药中都含有,且大多为非处方药物,稍不注意就会重复服用,事实上对乙酰氨基酚每日摄入量不宜超过2g,极限剂量为4g。一般建议,患者不要同时吃多种同类药物,服药前仔细查看说明书,如果不确定,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





肾:调整剂量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肾脏是人体重要的排泄器官,不仅要负责机体代谢产物的排泄,还要承担药物的排泄工作。如果用药不当,则可能引发肾脏疾病。常见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一旦使用剂量过大,可能会引起血尿、间质性肾炎,严重者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服药应严格控制剂量。

磺胺类抗菌药物


一些磺胺类抗菌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等,服用后容易产生结晶盐而引起梗阻性肾病,出现血尿、肾绞痛、甚至导致急性肾衰,尤其是脱水患者及老年患者,更易发生。在服用这类药物时不可以与酸性药物如维生素C同服,并应多饮水,或服用碳酸氢钠(小苏打)片碱化尿液,以减少对肾的损害。

降压作用的利尿剂


此外,氢氯噻嗪、呋塞米等具有降压作用的利尿剂,均有潜在的肾毒性。如果擅自更改用量,则有造成肾脏损害的可能。还有,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在做增强CT前3天应该停药,以免造成肾损伤。
还需提醒的是,患者应尽量避免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肾毒性药物联用。对高危人群如老人、儿童、肾功能障碍者、过敏体质、处于脱水状态的病人要根据肾功能状态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患者用药时,应做肾功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药源性肾病的早期表现。如果发现有腰酸无力、小便异常、四肢浮肿、容易疲乏、血压增高等肾病征兆,须停药或及时调整用药剂量,以尽可能减少药源性肾病的发展恶化。


“是药三分毒”,听来朗朗上口其实不然。虽然药物会有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但一般来说只要药物的不良反应已知和可控,临床效果又明显仍不失为“好药”,切记不能因噎废食而惧怕吃药。只要按照规定的剂量与疗程合理、安全用药,就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用药风险。

❖声明: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作者简介



石浩强,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信用与能力评价专家库专家;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副会长、理事;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药学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使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者协会会员;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特聘“食品药品安全科普专家”;上海健康医学院系部学术委员会委员;黄浦区科普志愿者协会理事长;黄浦区医学会药事质控专家组成员;黄浦区人民陪审员;第2届黄浦区青年联合会委员、常委;第2届黄浦区科协代表,第2届黄浦区红十字会理事。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的《中国临床医师杂志》编委,《中国医刊》特邀编委,《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审稿专家。



微信图片_20201126104317.png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以下简称“本会”)英文名称是:Chinese Non-government Medical Institutions Association(缩写:CNMIA)。本会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由依法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有关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独立法人社团,也是全国唯一从事社会办医行业服务和行业管理的国家级行业组织。本会党建机关为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登记机关为民政部,业务管理机关为国家卫生健康委。

自成立以来,本会始终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汇聚社会力量,铸就健康中国为发展愿景;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重大理论作为办会指导思想;以产业链为动力、学术链为标准、人才链为核心、资金链为保障的四个链的建设发展为工作思路;以服务为根本、自律为核心、维权为责任、指导为手段作为办会宗旨;以发展和规范社会办医疗机构为历史使命;以全国专科医疗合作医协体云平台为支撑,充分发挥政府与非公立医疗机构联系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本会内设办公室、会员组织部、学术培训部、投融资服务部、人才技术服务部、法律事务部、医疗质量评价中心和信息中心八个工作部门,建立了53家全国性分支机构,全国有230余家省级、副省级和地市级地方协会。目前,本会拥有自然会员近53万家医疗机构,2.3万余家医院,占全国医院总数65%。业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和最具影响力的医疗机构行业协会,赢得了海内外卫生健康界的高度关注与赞誉。
热忱欢迎有关单位和个人加入社会办医大家庭,为实现我国多元化办医格局的医改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卫生健康服务,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而共同努力!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2号成铭大厦C座24层
官网:http://www.cnmia.org
邮箱:cnmia@cnmia.org
联系人:黄承晖
手机:136 6136 3201



会员证样式

信用与能力星级评价证书和铭牌

医疗机构信用与能力星级评价指南

全国社会办医服务承诺书

➤点此进入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入会须知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