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介绍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是由依法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有关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工作动态>详情

工作动态

实话石说丨正视慢性病用药的不良反应,善莫大焉

来源: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 作者:石浩强 发布:2021-12-31 11:35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药剂科石浩强主任合作的药学科普类专栏——《实话石说》震撼来袭!
越科普越热爱,为健康大中国添砖加瓦!基于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及上海社会医疗机构协会药学分会的支撑,我们力求在药学科普方面发挥社会辐射效应,帮助他人、提升自我,科普生活常见药学知识,定于每周四发表药学科普类文章一篇,欢迎各地方协会转载。

慢性病是一类病程长且较难治愈的疾病,最为老百姓熟知的的是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及其引发的相关心脑血管疾病。为了控制症状,防止病情不断的发生、发展乃至恶化,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用药物来进行干预。是药都有三分不良反应,当人们患有慢性病且需长期用药时,药物的不良反应往往会让患者产生拒、畏心理。那么,面对慢性病的危害与长期服用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患者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呢?

药物可以诊断、治疗或预防疾病,同时也有可能引起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之所谓不良反应,这就是药物所具备的两重性。患者在用药时,应当知晓药物的不良反应是确实存在的且合理、安全使用下完全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发展乃至规避之。

常见药物的不良反应
01  高血压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为了控制血压达到目标值,需长期服用降压药。常见的降压药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钙拮抗剂(CCB类)、中枢性降压药等。

服用降压药物时,可能会引起相应的不良反应,如利尿剂氢氯噻嗪可能会引起血钾降低,尿酸升高;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心动过缓,诱发支气管哮喘、高血糖、高血脂等;ACEI类的药物可能会引起患者夜间的咳嗽、血管性水肿等;钙拮抗剂中的二氢吡啶类可引起面部潮红、头痛、踝部水肿、心跳加快等不良反应,偶而还可以导致血糖升高;非二氢吡啶钙拮抗剂可能会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ARB类降压药可能会引起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中枢性降压药可能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性功能减退等不良反应。

02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的常用治疗药物有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胰岛素促分泌剂等。

胰岛素可引起低血糖、过敏反应、胰岛耐受、注射部位脂肪萎缩等不良反应;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少见皮疹、水肿,有一定的肝、肾损害等;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主要的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还有引起乳酸中毒的可能;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如腹胀、排气增多等;胰岛素增敏剂的不良反应有水肿、低血糖、头痛、贫血、肝功能损害等;胰岛素促分泌剂的不良反应有皮肤过敏反应、心血管不良反应、低血糖等。

03  高血脂      

高血脂可能引发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密切相关。目前高血脂以药物治疗为主,常见的降血脂药物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等。

他汀类的不良反应有肝功能异常、肌病、血糖升高、消化道不良反应、头痛、过敏反应等;贝特类的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功能损害、过敏反应、肌病等;烟酸类药物有过敏反应、消化道不良反应、头痛、肌痛、肝功能损害、皮肤潮红等;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有肌痛、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消化道不良反应等。

疾病的合理用药知识点

在医生和药师的指导下合理的用药可以有效的规避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在服用降压药时,宜用长效降压药物(1天1次用药的控缓释制剂),按时按量用药,不宜私自加减量或私自换药,若要停药,应在医生、药师的指导下逐步减量停药,且需历经一段较长的时间,以免停药后的血压反跳。在服用降压药时,不宜不测血压,凭感觉用药,也忌降压过快,平稳降压是最为妥当的。

糖尿病患者在用药时,首先应当注意规律的饮食,监测血糖。其次在适宜的时间点服用药物至为关键,如二甲双胍可在餐中或者餐后用药,可以显著减少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需在吃第一口饭时咀嚼服用。还有,在用药时可以通过联合用药的方式,这点对于减轻糖尿病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有效的。最后,在用药剂量上,应当循序渐进。

在服用降血脂药物时,若出现肌肉疼痛、肝功能异常的情况,应当停药,并就医。此外,还可以加服一些药物来预防慢性病用药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如服用抑酸药用于降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而引发溃疡的风险。

药物的不良反应,

正视、监控、减少、规避!

是药物,不良反应必然存在,但并非每个人服药后均会出现不良反应,即并非所有的不良反应均会发生,即使发生,往往也都较为轻微。患者不能因为药物可能存在不良反应而不去用药,“因噎废食”不可取,“是药三分毒”的说法也存在偏颇。以ACEI类的降压药物(普利类降压药)为例,因其影响了患者缓激肽的水平,所以有夜间咳嗽发生的可能,且亚洲人缓激肽水平本身就较高,所以出现咳嗽的比例较欧美人多见。事实上ACEI类降压药是一类非常经典且性价比高的降压药物,瑕不掩瑜,一旦患者不出现夜间咳嗽或咳嗽轻微患者可以自行耐受,该类药物仍属好药,一直还是临床首选。大家应该正视不良反应,并非药物一出现不良反应就要弃之不用。同样的,新药不良反应少但上市时间短,用药经验亦少,存在不良反应积累的隐患。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药师的指导下,权衡利弊,选用合适的药物、正确的服用时间点,个体化给药才是正道。

慢性病需要长期用药,药物可能引起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损伤、电解质紊乱、肌肉疼痛等,应当在用药前后定期监测相关的生化指标。用药时也需要分清倒底身体不适是由疾病本身引起的还是由用药的不良反应引起的。如高血压患者的头晕症状在低血压时也可能会出现,此时患者应当监测血压,以确定是否是由于血压未达到目标值抑或是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所引起的,只有这样才能规避加大用药剂量而引发血压骤降的风险。

患者应当意识到在慢病治疗上循序渐进的重要性,用药时不能为了快速达标而加大用药剂量,徒增用药风险。同时即使在相关的指标达标后,也不能私自停药,以免指标反跳,疾病反复。在用药时,应当谨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应凭感觉按需用药。患者在长期用药时,应当对药物的用法用量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加以了解,这绝不仅仅是医生和药师的事情。还应该定期检测相关的生化指标,以免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肝肾损伤等。患者在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时,应及时的停药并就医。此外,长期用药时不应参照以往的处方直接找医生开药、服用,应当在检查相关的指标后,由复诊医生确定药物的进一步治疗方案——维持或者调整。

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医患双方都应该正视之,监控之并减少其发生和发展,当然能规避就更好了。但一味地畏惧药物的不良反应,甚至放弃治疗,那真是因噎废食了。慢性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用药,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正确认识、处理,善莫大焉。

❖声明:文中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